文/ 空青
人生该是追求美的旅程。
静下来,读读诗吧。
【故事】
李商隐出生于约公元813年。
不到10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李商隐只得跟随母亲还乡,小小年纪就肩负起了一个家庭。十几岁的李商隐没有童年可言,曾“佣书贩舂”,贴补家用。
不过,穷人孩子早当家也并非虚言,李商隐从小就在文学上展露出了过人才华,“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十六岁因擅长古文闻名乡里。
大概二十六岁,李商隐凭着一点积蓄举家移居洛阳,在洛阳结识了生命中的几个贵人,当时的大官令狐楚更是对他青睐有加。
又经过10年左右的积累,李商隐在公元837年进士及第,却也因此陷入牛李党争之中,从此一生沉沦下僚。
在公元837年之前,李商隐还有过一段短暂的隐居日子。大和七年,令狐楚调离京官,李商隐也退而隐居太原,学道于王屋山。
在隐居学到的这段日子里,李商隐将令狐楚教给自己的骈文技巧慢慢沉淀,完成了自己文体及风格的转变。而他后来知名的《无题》风格,在这两年中也初现端倪。
我们来看李商隐在公元835年写下的这首寄赠诗《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诗篇】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 〔唐代〕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字句】
题目点明了作诗的初衷。李商隐本来是住在两位从表兄弟,崔雍和崔衮家里,三人当是志同道合,一起吟诗作对,甚是逍遥。后来离开崔家,李商隐又寄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中,这里没人陪自己吟赏风月,在夜晚的寂寞中,李商隐开始思念两位表兄弟,并写下了这首带着淡淡幽思的寄赠诗。
骆姓的这户人家应该也是风雅之家,家边风景清幽,李商隐住在园亭里,就更是依山傍水,不似在人间了。
所以他起笔第一句,才写得如此美好:“竹坞无尘水槛清”。
竹坞,顾名思义即茂盛竹林中的一处高地,此处指骆氏亭;水槛则为水上栏杆,也就是骆氏亭子了。
竹坞水槛,所指既同,则互文见义,描述亭子傍竹临水的清幽风景,“无尘”与“清”更是意义相近,用以形容此处的远离尘杂。句内两处相对,不仅在音韵上回环往复,更是一开篇就将清幽寂寞的氛围烘托到极致。
李商隐并没有在景物这里停留太久,很快就转至心中情怀:“相思迢递隔重城”。
相思之情飘向远方,身体也想随之归去,但中间迢迢远路,重重高城阻住了我的步伐。
由上一句的寂寞转到对知己的思念,顺而联想到迢递重城,视角一下子拉大,情绪也随之漫卷空中。
这首诗一共4句,前两句已经有景有情,后面两句写无可写,便需要独出心裁了。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深秋的天空没有想象中那么晴朗,阴沉沉的云霾迟迟不肯散去。重重阴霾为大地多留了几丝温度,原本这时候要来得飞霜也迟了。
如果说第一句写景的主题是清幽,那么第三句则是压抑,是淡淡的惆怅。李商隐抒发过思念之后又回归到写景之中,景色的气质却已经随心境改变发生了变化。
最后一句结的最是巧妙。深秋的季节里,荷叶当然早已凋谢有情有义的诗句,偏偏还留了几片残叶,让人们聆听雨滴下落,轻轻脆脆的响。
这一句看似承第三句,全是写景句,但是李商隐的思念、李商隐的寂寞、李商隐的忧愁与感伤已经全部随着雨滴在枯荷上溅起的水花释放出来了。
沈义父在《乐府指迷》说:“结句需要放开有情有义的诗句,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这最后一句正是以景结情,声情并茂。以景结情的好处在于含蓄、在于余音缭绕、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
我们尽可以通过“留得枯荷听雨声”想象出无数画面、无数心境,但谁也不知道李商隐那时心境究竟如何。全诗境界遂朦胧迷茫,隐曲的主题遂藏身景色之后,留待后人挖掘。
娜娜项目网每日更新创业和副业教程
网址:nanaxm.cn 点击前往娜娜项目网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