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蔚县。
可能是因为儿时听多了与蔚县有关的各种段子;可能是因为温和婉转、余音不绝的蔚县话,由起初的难懂,到后来的称奇;也可能是因为对蔚县奇山丽水的向往。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对蔚县的了解日渐增多,对蔚县的文化现象也由好奇转而痴迷。
蔚县可谓是张家口的一个传奇,也是中国的一个传奇。蔚县文化的完整性、丰富性、地域性、传承性,恐怕放在世界文化的版图中也是一个独特的例子。
蔚县,古称蔚州,又称蔚萝、萝川。
我最早知道蔚县是因为毛毛匠、糕和蔚县话。那时小,坝上有很多被称为“大蔚州”“二蔚州”的人,原先以为说的是“宇宙”,经大人们解释,才知是“蔚州”,这些人多是加工皮毛的匠人。蔚县糕好,不仅颜色好,而且筋道有嚼头,街头来了卖蔚县黄米或糕面的,人们都喜欢买。蔚县话即使在冀西北地域也属于另类,迥异于周边各县,温和婉转,韵味独特,初听有一点儿难懂,听懂了就像听歌一样。
上了中学后,班上有来自蔚县的同学;大学期间,学校有来自蔚县的老乡;参加工作后,接触了不少蔚县的同事。也多次到蔚县开会、考察、调研,对蔚县有了更多的了解,引发了浓厚的兴趣。
这次借开会之机,考察了不少遗存和景观,也听了县里的介绍蔚州贡米,翻阅了许多资料。书中所载,目之所及,让我对蔚县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个人认为,蔚县文化是可以用糕文化来概括的,其特点集中体现一个“糯”字上,其中蕴含了柔韧坚毅、勤勉耐劳、聪慧可塑、绵延不绝等优秀特质。糯不同于黏,不是生拉硬拽、死缠烂打,也不同于“利”,不是无端排斥、无法靠近,而是一种骨子里的认同,是一种融入血脉的绵延。蔚县话是糯糯的,蔚县的饮食是糯糯的,蔚县人的品性是糯糯的,蔚县的文化传承也是糯糯的。
蔚县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存丰富。早在公元前17世纪的殷商时期,在今蔚县一带就建立了古代国,立国约600余年。在周室衰微、诸侯争霸之初,代国先战国七雄称王,公元前458年,即赵襄子即位的第二年被赵所灭。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始置蔚州,1913年改州为县。蔚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名文化内涵丰富的千年古县。众多的古塔、古寺庙、古堡、古戏楼、古民宅遍布蔚萝大地。境内有各种文物遗存点1610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保单位18处,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国家非遗3项,省级非遗8项,是全国第一国保文物大县。蔚县的古堡和戏楼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自成体系,可谓一绝,远的可追溯到元代。蔚县有村就有堡,有堡就有庙,有庙就有戏楼,“八百村堡八百戏楼”。暖泉镇西古堡民居大都为明清建筑,青条基石,青砖墙体,门楼高大,砖雕精美,木刻古朴,布局严谨又富于变化。仅西古堡村保存完好的连环套院等各类古民居院落就多达180多处。蔚县保存下来的明清古戏楼不少于300座,代王城戏楼是一座奇特的三面戏楼,从它的北面、东面、南面都可以唱戏、看戏。此外还有穿心戏楼、排子戏楼、灯影台、家戏楼等,真是洋洋大观。经过上千年的绵延,如此大规模且完整、成体系地保留下如此丰厚的地上文物遗存,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奇迹。
蔚县能工巧匠众多,民间艺术独特。蔚县人肯动脑、办法多、手灵巧、韧劲足,用当地话说就是“能”。在冀西北广大地区一直流传着“天下十三省,能不过蔚县人”“凡是有鸡鸣狗叫的地方就有蔚县人”的说法。沿海特区初创,我们到深圳考察,上最早的旅游景点“海上世界”参观,一路上有人对这些说法颇不以为然,说“这条游轮上就不见得有蔚县人”。来自蔚县的同志却说,“那也不一定”。大家上了游轮后,碰巧在一个角落的摊位上坐着一个剪纸姑娘,上前一问,还真就是蔚县人,蔚县人“勤”“能”绝非虚传。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坝上各县的领导带领乡镇干部到蔚县考察学习生态开发,对蔚县的生态工程质量赞不绝口,说是人家用水泥打的防渗渠“平如镜、直如线”,“光可鉴人”,“蛤蟆都爬不上来”,对蔚县人精益求精的精神赞赏有加。蔚县剪纸、打树花、蔚县秧歌、拜灯山等是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奇葩。蔚州剪纸号称“三分工七分染”,它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剪”,而是用刻刀在宣纸上“刻”,再用明快绚丽的色彩点染。各种花鸟鱼虫、戏剧脸谱,经过剪纸艺人的艺术创作走向了世界。在历代剪纸艺人寻觅探索的基础上,一批年轻的剪纸艺人依然在不断创新,极富层次感的多层立体山水、人像作品已被选为国礼,登上了国际殿堂,走进了国际友人的心中。已有300余年历史的“打树花”是蔚县独有的节日社火表演,表演时,包裹严实的师傅用特制的柳木勺,将温度高达1300度的铁水甩到高高的古城墙上,铁水与城墙撞击,四散迸溅而成万朵火花,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每逢节日,常出现“十万人次赏树花”的盛大场面。蔚县的能工巧匠更是数也数不完。创作于清代的蔚县西合营夏源村关帝庙《百工图》壁画,表现了漏粉、成衣、裱糊、熟铁、锡工等64种行业的从业场景,生动描绘了当时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而蔚县皮毛加工匠人更是以“毛毛匠”之名遍布各地,享誉全国。蔚县工匠艺人之多、门类之全、分工之细由此可见一斑。
蔚县饮食文化发达,小吃丰富多样。蔚县是谷黍、豆类的主产区,蔚县人围绕小米、黄米、豆类的开发动足了脑筋,做足了功课。小米是明清时期“四大贡米”之一。荞面饸饹、豆面凉粉、各种豆制品,种类多,精致,美味。以豆制品为例,豆腐、豆腐皮、豆腐油皮、豆腐干、豆腐筋、熏豆腐干、炸豆腐、酱豆腐、臭豆腐、豆面糊糊不一而足。不论春夏秋冬,走在镇街上,随处都有饸饹、凉粉摊,叫卖声此起彼伏,食客络绎不绝,煞是红火热闹。尤其是蔚县糕颇值得大书特书。在北方,糕是黍子加工成黄米,再磨成黄米面而做成的。蔚县糕非常出名。一是颜色好,发金黄色,黄得亮丽好看。蔚县的黄米好,金灿灿的,磨出来的黄米面自然就金灿灿的,蒸出来的糕也金灿灿的,看着就食欲大增。二是筋道,粘性大。吃糕,筋不筋是重要标准,筋才是好糕。蔚县的黄米糕就筋,软绵绵、筋颤颤,是人们最喜欢吃的好糕。多年前有个传说,说是一块搋好的糕被家里的狗叼走了,狗叼着糕出了门,而另一头还黏在盆里,主人急中生智,用刀砍断,糕又弹回了盆里,可见这糕有多筋道。三是吃法奇特。蔚县人吃糕的吃法多,也吃出了花样,毛糕、黄糕、油炸糕都有。过去,蔚县人多吃毛糕,被冠以“大毛糕”的名号,周边县虽也有吃毛糕的,但没吃出蔚县的名气。毛糕就是黍子带皮磨成糕面,再做成的糕。带皮磨成的黄米面发粗,发涩,颜色也发红,吃到嘴里有颗粒感,还有人说下咽的时候剌嗓子。据说吃毛糕的习惯是因为过去日子过得紧巴才形成的。很多蔚县人每天离不了糕,不论是油炸糕,面饧糕,也不论配什么蘸料,每天至少得吃一顿,难怪蔚县被称为“糕国”。因一种食品而“立国”,可谓天下独有,由此可见蔚县人将糕做到了极致,也与糕结下了不解之缘。
蔚县话绵软委婉,韵味独特。蔚县的好山好水滋养了优秀的蔚县人,灵巧、上进的蔚县人创造了灿烂的蔚州文化。有人说蔚县是个语言孤岛,意思是说蔚县话与周边县区都不一样。坝上话短促直硬,语调单一,常给人以硬戳戳的感觉,而蔚县话曲调婉转,发音柔和,多有尾音,如同唱歌一般。特别是蔚县女子说话,“高似画眉对歌,低如燕子呢喃”(安俊杰先生语),非常绵软好听,款款若青衣秀媚,温婉雅致。蔚县话里没有零声母字,凡遇到零声母字要在前面加一个声母,如将“俺(an)”说成“囡(nan)”,将“藕(ou)”说成“耨(nou)”等。最奇特的是语序颠倒,典型的例子是“不知道”,蔚县话就说“知不道”。啥叫知不道?有人解释,说“知不道”就是“知道也不告诉你”,当然这是玩笑。但如果你向一个蔚县人打听某个人或某件事蔚州贡米,他回答“俺知不道”,后面再加上一个尾音,余音袅袅,听起来要比回答“不知道”让人舒服多了。这也集中体现了蔚县人和气、包容、不急不躁、善于与人打交道的性格特质。
蔚县重视文化传承,文化气息浓厚。蔚县恒山、太行、燕山三山聚会,壶流、定安、清水三河交合。得益于名山大川的濡染,这一方水土在历史上涌现出不少文臣武将,风流名士。走在蔚萝大地,处处彰显文化气息。蔚县的书院建得早而数量多。元代工部尚书、建筑专家王敏所建暖泉书院,院中有亭,亭中有池,泉水汩汩而出,一派江南景致,“五六月里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不愧为读书研修的绝佳场所,至今仍为一景。建于明代的玉泉书院、清代顺治年间的蔚萝书院、乾隆年间的文蔚书院等都盛极一时,造就了不少栋梁之才,也奠定了蔚县重视教育的传统。民间更是传说蔚县出的官员“六部尚书齐全,文臣武将众多,县官有一斗芝麻之多”。近年开发的《火树金花》《蔚州风情》《天下第一堡》等演出剧目,将民俗传统与声光电结合,吸引了大批的观众,扩大了蔚县文化的影响,一句“早上粥,晌午糕,晚上糊糊煮山药”家喻户晓。剪纸艺术节、民俗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提升了蔚县的知名度,雕塑艺术园区、国际艺术区等文化建设项目又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博物馆成为蔚县文化的新优势。据介绍,蔚县已开放村级博物馆18家,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新建的蔚州博物馆是全省建筑面积、布展面积最大的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有古动物化石、陶器、瓷器、金属器、石刻、织绣、书画等各类藏品6800余件。其中基本陈列《代蔚长歌》,梳理了蔚州大地的前世今生,一件件实物,一段段史实,成为人们了解历史、走近历史、触摸历史和感受历史的文物殿堂。
难怪有专家在多次考察蔚县古村堡后,给出了“世界独尊”“中国独一无二”的评价。虽说只是对蔚县古村古堡的褒赏,但无疑也是对蔚县文化事业繁荣兴盛的充分肯定。
诚哉斯言!
作者简介:张志军,男,河北尚义人,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鸳鸯河畔》签约作者。业余时间以诗怡情,以文会友,有诗文见于各级报刊及部分网络平台。(来源:鸳鸯河畔)
娜娜项目网每日更新创业和副业教程
网址:nanaxm.cn 点击前往娜娜项目网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