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育意义的典故你知道哪些?

在我国历史上,有教育意义的典故很多:铁杵成针,孟母择邻,岳母刺字,小马过河,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农夫和蛇,亡羊补牢……

一.铁杵成针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小时候十分聪明,但有点贪玩,学习成绩并不突出。

有一段时间,小李白看到一个邻居老太太,天天磨同一根铁棍,不理解,便上前问道:“老奶奶,您怎么天天磨这根铁棍?”

老太太回答说:“我想把这根铁棍磨成一根针来做针线活。”

小李白并不看好这件事,持观望的态度。

老太太也不介意,继续磨。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老太太手中的铁棍越来越短、也越来越小了。

又过了些时日,老太太终于磨成一根针,做起了针线活。

小李白感叹着说:“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从此,小李白认真学习,长大后成了诗仙。

二.岳母刺字

话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成名之前,在北宋末期从军,当上了一个小头目。

有一回执行任务,军营离家乡不远。岳飞因为想家,趁黑夜偷偷溜回了家。

岳飞的母亲认为岳飞不该回家,因为军营不是自由市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是不行的。万一敌军当晚来偷袭,国家安全又由谁来负责呢?

于是,母亲叫岳飞光着上身蹲下,并驼着背。然后拿来缝衣针,在岳飞的背上刺了“尽忠报国”四个字。接着把磨好的墨涂在四个字上,擦掉以后又涂些桐油。阴干以后,四个字就永远不会掉了。

岳飞决定改过自新,尽忠报国,后来成为南宋一代抗金名将。

有教育意义的典故我知道很多,暂时写了这两个,还请喜欢的朋友点赞和评论!

邯郸学步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庄子·秋水》,原文是“子独不闻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这里的寿陵是地名,余子是指未成年人。

这个典故说的是寿陵少年去邯郸学习走路,邯郸人走路的本领没有学会,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方法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优美,被称为“国技”。现在有人研究认为这种“国技”是一种舞步,有人说是类似芭蕾舞的足尖艺术。

所以,我们推断,可能是寿陵少年到邯郸学习跳足尖舞蹈,不得要领,扭伤了脚,无法走路,只好“匍匐而归”了。

后来,人们用“邯郸学步”形容不善于学习,一味模仿,不仅学无成就,而且失掉了原来的技能。

唐朝大诗人李白曾经因此而写过一首诗,“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邯郸学步”很有教育意义。

现在,邯郸市内沁河上还保存“学步桥”,是一座石拱桥,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邯郸市著名旅游景点。


娜娜项目网每日更新创业和副业教程

网址:nanaxm.cn 点击前往娜娜项目网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