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史》
蓝琪 苏立公 黄红 著
商务印书馆
2018年8月
■林 岗
每年的读书盘点下来还是老样子,走的是双轨制,属于积习难改。一面是照手头写作安排找相关的史传、文献和作家作品读。有的是重温,有的初读。这些目标性强的读书总是乏善可陈,讲来意义也不大。另一面则是追随好奇心,忽然起兴,想读什么就找来什么。兴之所在,开卷亦在。这类阅读,无边无际,也无轨迹可循,纯粹依时间地点和一时兴起为转移。我称之为杂读,大概与古人杂学旁搜差不多。半是消闲,半是锤炼心智。
2023下半年趁着堂皇的“支教”机缘,来到旧称西域边陲的喀什市,在喀什大学帮忙上点课。所上的课目,都是身经百练的老本行,自然轻车熟路,花不了太多功夫。爬格子之余,忽然兴起,何不找点有关当地历史文化的读物来满足一下。因为眼前景色风物,皆与内地不同。古时称西出阳关,漫漫黄沙。如今当然换了人间,一派热气腾腾,但沉淀在兴旺景象之下的语言和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随时都让人感觉到另有一番来龙去脉。若能增长新知,至少对历史中国的理解,有所助益。出于这个动机找了若干书,这里简述一下三本书的读后点滴。一是蓝琪主编的《中亚史》;一是不著撰人的《元朝秘史》;一是优素甫的《福乐智慧》。
只能怪自己孤陋寡闻了。找到煌煌六卷本《中亚史》之前,我还不相信有汉语学者对中亚历史文化做过这么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在中国,要找美国史或欧洲史是比较容易的,那是热门。中亚国家虽然近在比邻,做生意近年是熟络的,但讲到历史文化的了解,给人的印象不免冷僻。这里要趁机会对蓝琪教授等著者在冷僻的领域坚持著述表示敬意。这部大著是知识总结型的写法,中规中矩,有图有文,线索清楚。读下来对中亚二千余年的演变史可获得大致印象,正适我这样的初来乍到者作为入门指南。
中亚与古称的西域,所指虽然相近,但着眼点并不相同。西域是从华夏中原望过去,中亚则以亚欧板块为视点分别出所指地域。古人的视点正隐含了一个好处:既然对自己的历史演变了然于心,由此西望这片广袤无际地域的民族文化及其历史也就映衬出相互的不同了。而中亚的视点,铺排罗列这片土地上此起彼伏的政权兴衰寂灭,反倒遮蔽了两者的不同。所以要了解以帕米尔高原为近似中轴,东到阳关西到里海的辽阔地域的历史文化,古人西域的视点和现代中亚的视点都是不可或缺的。以阅读来说,宜将《中亚史》与《史记大宛传》《汉书 西域传》以及《后汉书》《隋书》《新旧唐书》等相关记载对读,当更有收益。
我在喀什大学图书馆找到《元朝秘史》,真是大喜过望。读书有两途,一是读未见书,一是读已见书。所谓未见书,即是珍稀本。珍稀本秘藏深阁,非财多有力不可得。从前读余嘉锡先生书,见他自名书斋曰“读已见书斋”。窃想当是自恨少金无由得见珍稀本,既慨叹又自勉自强,故命此斋名。余先生靠读已见书做成那么大的学问,也足为后人追范。《元朝秘史》已有印行,如今算不得未见书。但我寻到的这本是光绪丙申(1896年)通隐堂刊本,全四册。顺德李文田注,末有钱大昕跋,绝对属于珍稀本。从前读过与此书内容相近的《蒙古源流》,都是编年体,追述蒙古数百年源流变迁,前略后详,特别是成吉思汗的崛起,有很多历史细节。不过,《蒙古源流》全是文言,叙述的文言夹杂地名人名的蒙语音译词,难读之甚。这部《元朝秘史》正文却是元明之际的白话,李文田的注释倒是文言。以文言注白话,有趣之甚。如果做元明之际白话研究,它就是非常珍贵的文献。其中的白话渗透着早期白话的痕迹。如开篇:“当初元朝人的祖,是天生一个苍色的狼与一个惨白色的鹿相配了,同渡过腾吉思名字的水,来到斡难名字的河源头,不儿罕名字的山前住着,产了一个人,名字唤作巴塔赤罕。”不过,《元朝秘史》给我的得益不是白话,而是思考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第三本是借读得来的《福乐智慧》。这本书对内地绝大部分读者来说是陌生的。我若不身临其境,也懵然无知。这本书产自十一世纪,由喀拉汗国学者优素甫用回鹘语写成长诗体作品。每两句一颂,现存6645颂,末尾有部分残缺。如今这部长诗已被译成汉语,只是流传有限而已。福乐智慧可以解成由智慧的引导达致福乐美满,或者解成只有智慧才能通达真正的福乐;福乐是生活的目的,而智慧是唯一的途径。优素甫把这些发现写成一部箴言集,其理路颇相似于儒家义理落实为日常生活而产生《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一类的人生箴言集。
娜娜项目网每日更新创业和副业项目
网址:nanaxm.cn 点击前往娜娜项目网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优素甫这本箴言集在文体上非常有个性。通常的箴言体文学,将其欲教训世俗的话,分门别类,传达出来即可,但《福乐智慧》却借助了故事情节。当然故事情节不是重点,但正因为借助了情节,有人物,有对话,作者欲传达的箴言教诲就有了不同的场景,每个场景都由人物对话加以推进。场景涵盖当时上层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之略具宫廷生活“百科全书”的性质。
娜娜项目网每日更新创业和副业项目
网址:nanaxm.cn 点击前往娜娜项目网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