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墓长什么样子?
这个问题比较大,抛开历代帝王墓是个案之外,谈一谈历史上的贵族和平民的墓葬到底是个啥样子,仅仅从外观来描述,墓室内的装饰、陪葬等不涉及。
一、商代。根据考古挖掘发现,商代的墓葬大都是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墓葬和长方形竖穴土葬。绝大部分是单人葬,也有一些特殊埋葬的人,有着非常明显的等级差别。
1、亚字形墓葬(十字形墓葬)。
这几乎是商代墓葬的特殊葬式,不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也有不少“亚”字形墓葬,墓葬有四条墓道直通墓室,形成中文的“亚”字。也有的认为是十字形墓葬,都是根据外形来命名的。(西安财经大学内的秦始皇祖母陵寝鸟瞰图,是典型的“亚”字形墓葬,也称十字形墓葬)
2、中字形墓葬。
中字形大墓很典型的就是只有两个墓道,比亚字形墓葬少了两条墓道。如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是典型商代“中字形墓葬”,只有两条墓道。
3、甲字形墓葬。
娜娜项目网每日更新创业和副业项目
网址:nanaxm.cn 点击前往娜娜项目网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甲字形墓葬是典型的按照墓葬结构来定义的,墓葬只有一个墓道,然后墓葬内部再分各个不同葬室。(西周甲字形墓葬图)
4、长方形竖穴墓葬图。
一般普通的民众都采取这样的葬式,也有随葬奴隶采取这样的葬式,和现代人墓葬的形式一样。
商朝时期的“亚字形墓”、“中字形墓”一般推断为商王的墓葬,至于“甲字形墓”不可完全下结论,不过肯定是贵族所使用的葬式。平民类则是第四种葬式,比较简单
秦朝秦王和秦始皇的祖母也是采取“亚字形”葬式。
二、西周。
西周时期的墓葬形式基本上和商代的差不多。不过出现了夫妻异穴合葬,这是商代墓葬没有的。
三、春秋战国。
除了“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墓葬之外,有了新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另外一种葬式,也即是长方形竖穴木椁葬,夫妻同穴安葬,一个墓道。比之前的长方形竖穴墓葬多了木制的棺椁,棺椁内放置陪葬品等。也有少量的圆形墓葬,如下图:
(航拍图和现场场景图)
四、秦汉。我们这里讨论一般的贵族和平民的墓葬,较高的贵族和帝王的墓葬一般采取商朝贵族以上的方式来埋葬。
西汉前期,一般贵族和平民流行长方形竖穴木椁葬,单一墓道,夫妻异穴合葬。也即是夫妻埋在一块,但是是两个墓穴仅仅相连。
西汉中期之后出现了横穴式土洞葬,夫妻同穴安葬,使用空心砖砌成,东汉时期流行石墓室,单一墓道。这时在四川等地出现了崖棺葬。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掏出�
��个洞穴,洞穴内部用砖石砌好,模仿人活着时的场景布置墓室,有一条墓道进入建设,安置陪葬物品等,下葬之后封闭墓道。(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墓葬复原图,基本按照生活场景布置墓葬)
真实墓葬挖掘图。
五、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新的葬式——长斜坡单室墓,也有少量的双室墓,在墓室的北部设置棺床。(安阳西高穴M2墓道图)
六、隋唐时期。隋朝到唐朝初年流行长斜坡单室墓,到了盛唐时期则是双室墓和单室墓并重,大都用砖砌墓室。椁床设置在墓室西部。晚唐时期,又基本恢复了单墓室,这也和当时的经济条件相结合的。
七、宋元时期。宋元时期的墓葬样式更接近于现代,有方形墓、圆形墓、多边形墓、北方宋代砖室墓,金朝、元朝的汉人墓葬大都仿照北宋的墓葬形制。
方形墓,一个长斜坡墓道到达墓葬所在地,如下图:
宋代的多边形墓分六边形和八边形两种,都比较豪华。
此后朝代的墓葬形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大都沿袭古代墓葬形制,同时也时不时增加个人对墓葬文化对墓葬的看法而改动,只是细枝末节的变动而已。
最近鬼吹灯之龙岭迷窟正在热播,我们在这里正好说一下唐朝墓的样子:隋唐五代 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地区﹐北魏以来的墓葬制度﹐经隋代﹐至於盛唐﹐一脉相承。当时贵族官僚的大墓﹐都是采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长的隧道﹔隧道顶部开天井﹐两壁设龕。懿德太子墓有天井7个﹑壁龕8个﹐章怀太子墓有天井4个﹑壁龕6个﹐正三品司刑太常伯李爽墓有天井3个﹑壁龕2个﹐天井和壁龕的多寡基本上与墓主人的官品爵位相一致。隋代流行以土洞为墓室﹐高级官僚的大墓亦不例外。入唐以後﹐则多采用砖室﹐土洞墓已降为低级官吏或平民所用。一般的官僚﹐其墓室都为单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时还设简单的前室。成王李仁墓﹑章怀太子墓及“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则都有前後两室。从初唐到盛唐﹐贵族﹑官僚墓中流行壁画。一般是墓道前部两壁各绘青龙﹑白虎﹐墓室顶部绘日﹑月﹑星辰﹐其他则有鞍马﹑明驼﹑牛车﹑列戟﹑步骑仪卫﹑属吏﹑男女侍者以及乐舞伎等﹐各绘在墓内的相应部位﹐其内容和规格视墓主人的身份而有所区别。
随葬品以大量的陶俑为主。大约从武周时开始﹐陶俑多施三彩釉。陶俑可以分为出行时的仪卫行列和家居时的家臣侍者两大类。前者自隋至初唐多武装俑﹐以後逐渐减少﹔武周时出现高大的马俑和驼俑。後者自初唐至盛唐不断增多﹐乐舞俑和游嬉俑等皆属此类。受佛教影响﹐镇守墓门的一对武士俑在盛唐时演变为天王俑﹐其特点是脚踏伏兽或鬼魅。镇墓兽继承北魏後期以来的形态﹐一为人面﹐一为兽面﹐而武周时则又进一步演变为头生角﹑肩附翼或手握蛇的怪兽。隋代开始出现的人身禽兽首的十二时辰俑﹐到开元﹑天宝之际更为流行。陶俑的数量﹐因墓主人身份而有不同的限额﹔懿德太子墓的陶俑总数达千件之多。方形有盖石墓志在唐代使用得更为普遍。墓志的大小﹐随墓主人的身份而有等级之分。例如﹕三品官的墓志多为约72厘米见方﹐一品官如杨思勗及章怀太子雍王李贤﹑成王李仁的墓志皆为88厘米见方﹐永泰公主的墓志最大﹐为114厘米见方。懿德太子如天子之制﹐不用墓志而用玉册。
安史之乱以後﹐唐代墓葬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是墓的构造简化﹐短而狭的竖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长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龕也不见了。墓室的规模缩小﹐ 壁画亦十分罕见。陶�
��的数量减少﹐制作粗简。天王俑和镇墓兽越来越简化﹐在有的墓里已不用。只有十二时辰俑仍较流行。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唐墓﹐有竖穴式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类﹐形制简单﹐规模甚小。砖室墓多为长方形﹐有的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广东省韶关张九龄墓﹐主室平面呈方形﹐四壁施彩画﹐前方甬道两侧还各设一耳室﹐规模较大﹐形制与北方地区的砖室墓类似。总的说来﹐南方地区唐墓中的随葬品多为陶瓷器皿﹐陶俑甚少见。
唐代帝陵除少数是“积土为陵”的以外﹐大多数都是“依山为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以梁山的主峰为中心﹐筑平面略呈方形的内城﹐四面各开一门﹐门外置石狮﹑石马和石人。南面的朱雀门是正门﹐入门即为献殿。自南面远处第一道门阙至内城的朱雀门﹐神道长达3公里﹐两旁列瑞禽﹑瑞兽﹑马﹑武将﹑文臣以及外国首领的石雕像﹐并树“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乾陵的宏大规模﹐充分显示了大唐帝国极盛时期的强大国力(见唐代陵墓)。五代前蜀王建的永陵在四川省成都﹐南唐李的钦陵和李璟的顺陵在江苏省南京﹐都已经发掘(见前蜀王建墓﹑南唐二陵)。地下的玄宫分前﹑中﹑后3室﹐各室两侧又多设壁龕或耳室﹐这可能是承袭唐陵的制度。唐陵的地下玄宫虽都未经发掘﹐但从各方面的情形推测﹐亦应设有前﹑中﹑后3室。
娜娜项目网每日更新创业和副业项目
网址:nanaxm.cn 点击前往娜娜项目网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