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分享精彩文章给朋友们

作者简介

维吾尔语翻译_维吾尔语翻译_维吾尔语翻译

李少平

喀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维吾尔语双语对比研究。主持、参与各级类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教材4部,合作出版学术专著1部。

摘要:从谚语、成语等文化词语的角度观察分析了《红楼梦》维吾尔语译本中的文化现象的处理,并讨论了汉维语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选择,认为需要防止两种极端倾向,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两者互为补充,达到两种文化“恰恰调和”。

关键词:红楼梦 异化 归化 文化翻译

随着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引起了翻译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文化翻译已经成为研究的焦点。英国翻译学家巴斯奈特(Bassnett)指出:“翻译绝不是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各民族的心理意识、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习惯、宗教信仰、民情风俗以及地域风貌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都会映射到其民族文化之中,因此,语篇中的文化现象常常会给翻译带来障碍,甚至出现文化误读的可能性以及不可译性。那么,如何处理不同语言之间翻译中的文化现象?本文从谚语、成语等文化词语的角度观察分析《红楼梦》维吾尔语译本中的文化现象的处理,并讨论汉维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的选择。

一、文化翻译中的文化与理论

文化翻译中的文化不局限于语言,但以语言为依归。文化具有传承性,这是帮助我们解读文本、推导含义的重要线索。文化具有流变性,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的民族性是由历史沉积而形成的,表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最深刻的文化表现是在心理、精神气质、思维方式方面。文化具有兼容性,不同民族文化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兼容和相互促进中,达到相济相调、相得益彰。

“归化”(adaptation)与“异化”(alienation)分别代表着两种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现象的观点。“归化”的代表人物是奈达(Nida),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强调以本土文化为出发点,以信息接受者为核心,主张译文通顺地道,容易接受,更能贴近读者,应尽量适应、照顾译语的文化习惯,为读者着想,替读者扫除语言文化障碍,可以舍弃原文中异域的文化色彩和语言风格特色。“异化”以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提(Lawrence Venuti)为代表,认为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主张译者对读者毫不妥协,要求读者接受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提倡译文应当尽量去适应、照顾源语的文化及原作者的遣词造句习惯;强调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性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让读者感受不同的民族情感维吾尔语翻译,体会民族文化、语言传统的差异性。

二、《红楼梦》中文化现象的处理


娜娜项目网每日更新创业和副业项目

网址:nanaxm.cn 点击前往娜娜项目网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巨著,是一座民族文化宝库。但是,其中具有鲜明民族异质的文化现象给翻译增添了麻烦。那么,如何处理好其中文化现象的翻译一直是翻译工作者孜孜探求、不断实践的课题。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认为《红楼梦》维吾尔语译本译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文化现象。

(一)保留文化

保留文化就是将源语中的包涵文化信息的词语或语句直接移植到译语中,使其在源语中的形象得以完整地保留,含意留给读者通过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理解和推敲的翻译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尽可能地忠实原文,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化差异,也可以让读者能够了解到其他民族的风情和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否保留文化不仅取决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关联程度,也需要考虑能否被读者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其内涵。一般来讲,在翻译载有文化含意的话语时,若确定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能够接受和理解原文的含意,或者源语文化能为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共享时,译者应尽量采取保留源语文化将源语中的文化特征传达出来,由读者去领会含意。例如:

维吾尔语翻译_维吾尔语翻译_维吾尔语翻译

译者对以上例句,采用了音译“红娘”和“中山狼”,直译“情人眼里出西施”和“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完整地保留了汉民族文化。

(二)舍弃文化

舍弃文化就是“过滤”掉源语中的文化色彩,使用符合译语表达习惯和文化规约的形式将原文的意义准确地传达给译语读者的翻译方法。选择这种方法的译文让读者读起来感到顺畅、自然、容易接受,更能贴近读者,减少了因文化缺损和文化冲突给读者带来的不适应性,但是源语的文化特征却荡然无存了。例如:

维吾尔语翻译_维吾尔语翻译_维吾尔语翻译

(三)转换文化意象

转换文化意象就是用译语中固有的能与源语中的意象相对应或相似的文化意象替代源语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这种方法的译文虽然与源语内涵意义相同,而且也符合译文读者的心理意识和思维习惯,但是源语中的形象意义被取代了,丧失了异域文化的特质。例如:

维吾尔语翻译_维吾尔语翻译_维吾尔语翻译

(四)重构文化背景

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以及语言自身特点等的差异,译者为了既让译语读者能准确地理解原文意义维吾尔语翻译,享受到与源语读者等值的阅读感受,又能完整地保留源语文化,而采用的直译或意译并加注补偿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翻译方法。这是文化翻译中两全其美的处理文化现象的方法。例如:

维吾尔语翻译_维吾尔语翻译_维吾尔语翻译

对于以上例句中的“比干”“西子”“织女牛郎会七夕”“东施效颦”“三从四德”和“阿弥陀佛”,译者直译或意译后,并用注释做出了详细的解释。

三、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选择

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的。“译者既可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也可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至于在译文中必须保留哪些源语文化,怎样保留,哪些源语文化的因素又必须作出调整以适应目的语文化,都可在对作者意图、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对象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对译者来说,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即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异同。”

翻译中,对文化现象的处理是使用异化还是归化的方法,不应该是绝对的、禁止的,而需要根据文本类型、翻译目的以及译语读者群来选择具体的方法,灵活地处理。如果不加分析地不顾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目的语的习惯表达法,一味地将源语文化强加于译语文化,就会出现“硬译”或“死译”。例如例(4)中的“中山狼”译为

会让没有相应文化背景的读者无法理解其隐含意义。如果不考虑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过分强调译文的顺畅、接近译语及对读者的迎合,就可能出现“文化误读”。譬如例(13)中的“天”译为

,可能会误导读者错判汉民族的宗教信仰。因此,这两种极端的倾向都是不可取的,应该摈弃的。

文化翻译应该既尊重文化的民族性,又充分考虑文化的兼容性。文化是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的历史沉淀而形成的,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性格心理、宗教习俗及地域风貌都存在不同,这就决定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在历史上存在,今后也将继续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意识到民族文化的差异。文化又具有开放性,具有吸纳包容外来文化并将其逐渐消化为自己的文化的一部分的能力。这为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渗透提供了可能。因此,文化翻译应追求两种文化“恰恰调和”。

翻译的目的是加强、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了解、沟通和交流。在当今文化大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中,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不断扩大,其广度和深度也将大大提高,以宽阔的胸襟接纳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发现崭新的文化因子以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文化构成,已经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趋向。顺应文化建设的需要,汉维语翻译应该充分发挥其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作用,让汉民族文化和维吾尔民族文化中有价值的成分相互融入到对方文化之中,同时相互吸收对方民族文化中的新成分,为本民族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使本民族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更充分地发挥语言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在汉维语翻译中,处理文化现象的原则和方法应该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注】文章原载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娜娜项目网每日更新创业和副业项目

网址:nanaxm.cn 点击前往娜娜项目网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