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名小学生在校园内被撞身亡。这原本已然是一幕人间惨剧,无法想象那个失去孩子的家庭,在余生中该如何承受丧子之痛的折磨。

然而紧接着便看到一条令人骨子里感到一阵发冷的消息,6月2日,那位被撞身亡男孩的母亲坠楼身亡。

在这位母亲坠楼身亡前,她刚刚经历过一场毫无底线的网络暴力。

死亡阴影_死亡阴影wog_死亡阴影效果

就在武汉男童校园内被撞身亡的新闻下面,评论区有大量的言论,在对这位母亲的穿着品头论足,她的长相、她的身材、她的工作制服、她脸上的妆容,这一切都成为她被攻击的靶子和原罪。

死亡阴影效果_死亡阴影_死亡阴影wog

死亡阴影效果_死亡阴影_死亡阴影wog

死亡阴影wog_死亡阴影_死亡阴影效果

在经历丧子的人间至痛后,又遭遇了无底线的网络暴力,这位母亲终于被压垮,以坠楼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完成了自己对亡子的思念和对这个世界的最后回应。

这几年来,我常常有种无力感,像是所有的情绪和热情都被抽干、耗空,我不愿意再参与任何社会事件的讨论,因为深深地感到,无法改变和说服任何人,所作的一切不过是徒劳。


娜娜项目网每日更新创业和副业项目

网址:nanaxm.cn 点击前往娜娜项目网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今天还是忍不住想说几句,是因为我能切实地感受到,在网络上人们的戾气越来越重,思维越来越二元化。我心中一直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这种氛围最终会冲破网络,这些暴力不再局限于键盘和屏幕,渗透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来。

其实这种时刻早已降临,这几年,因为网络暴力致人死亡的事件层出不穷。

寻亲少年刘学州自杀离世、广东惠州一位遭遇网络诈骗的未婚妈妈在网络求助后被网暴自杀……

在《教父》里,唐·柯里昂有过非常著名的一段话:“我们如果失去理性,那算是什么样的人啊,没有理性,我们和丛林野兽还有什么分别?”

当前的网络氛围,就是大众情绪完全失去理性的束缚,如同洪水一般,随时可能将遇到的一切吞噬。

最让人值得警惕的是,大多数网络暴力,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以“主持正义”的面目出现。

每当有一些社会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除去汹涌澎湃主张正义的声音,经常能看到的一类评论是:“再等等,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等一个反转。”

千万不要乐观的以为,这是民智开化、大家都不急于下结论、客观理性看事物的表现,这不过是一群最无聊贪婪的看客,坐着等剧情的跌宕起伏,满足他们旁观的兴致而已。

另外一类评论则更加不堪,往往直接将矛头对准受害者,比如在家暴、性侵的新闻下面,你可能会看到这类评论:“一个巴掌拍不响,查一查这女的做过什么吧!”“这女的自己也有问题吧,正经人谁去这种地方。”

一旦受害者身上表现出丝毫的不完美,无论是私德有愧,甚至只是发过一些并不符合大众主流的言论、看客认为“不得体”的着装,都有可能迎来舆论的反转与反噬。

你会发现上一秒还汹涌澎湃伸张正义的声音,突然转变成对受害者铺天盖地的暴力。

网络上大众汹涌的情绪,来得如此的轻易和摇摆不定。

大多数网络上的声音很难说是出于真正的热心和正义感,或是怀着多大的阴暗与恶意。

其源头往往是一种无处发泄的表达欲和成为人群焦点的渴望,以及盲目的从众心理。

我们看过太多的新闻,许多人把家庭积蓄、送外卖赚到的钱、亲人意外离世的补偿金、孩子的学费、甚至网贷举债,只为了刷给主播,成为“榜一大哥”享受那一刻人群瞩目的成就感。

死亡阴影wog_死亡阴影_死亡阴影效果

在电影《保你平安》里,对着一位女性逝者造黄谣的人,最初的动力不过是为了成为热门评论,让他兑换阅读一篇网文的免费章节,而这个免费章节的付费VIP价格不过是9.9元而已。

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只是普普通通,唯有在网络上,通过刷礼物、刷热评的方式,才能清晰地感受到自我的价值。这种感觉很让人迷醉。

网络让他们找到同类的聚集,迅速地聚拢为一个群体,彼此产生共鸣,在这种共鸣中形成一种自己无比强大、站在舞台中央的幻觉。

那短短一刻的虚荣和自我满足,驱使着他们轻易地键盘上打出一句不负责任的话,把脏水和恶意,泼向一个他们从未谋面的陌生人。

无论是成为“伸张正义”的键盘侠,还是哗众取宠地站在网络热点中心,做到这一切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拿着手机手指头动一动死亡阴影,就可以看到一个在他们眼中的大人物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不仅在网上的声誉受损,在现实中也可能丢掉饭碗、人格破产,从高高在上被打入尘埃。

掀翻巨人会让他们得到一种破坏的快感,也会产生一种自身很强大的幻觉。

如果到最后一切都被证明是一场闹剧,他们也能很轻松地放过自己:“所有人都这么说,又不止我一个?况且我说得也没有太过分。”

在向着他人泼第一瓢脏水的时候,他们是个群体,人多势众,力量强大死亡阴影,坚信可以掀起滔天巨浪。

在要求承担责任的时候,他们立刻自认只是一粒小水滴,翻江倒海的事,算不到他头上。

这就是网络上的施暴者能够心安理得地一次次对他人施加暴力迫害的原因所在。

网络施暴者的另一重狡黠、残忍、恶毒之处在于,他们把网络暴力披上一层合理批评、质疑的外衣,内里真正干的却是诬陷、罗织罪名的勾当。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人都可以作为道德判官,凭借着只言片语、一句话、一张图片,去给一个人下定论,判定其有罪,继而便可以肆无忌惮地将所有的语言暴力,以维护公道正义之名,施加在另一个人的身上。

每个人都在施加暴力,每个人都不觉得自己是凶手。这就是群体之恶。

人心凉薄,乃至于斯。凉薄如斯的人,偏偏还要假装自己是个热心助人的正义使者。

不管是主持正义也好、应援打call也好、口诛笔伐也好,都是一种狂热情绪的共鸣和集合,这种狂热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自我警惕。

我之前写过一段话:

当别人陷于灾难困苦之中,倘若围观和声援能给对方带来一些帮助,那便不应当吝惜自己的声音。但也不能因此有了一种不自知的“市恩”心态,觉得我提供了帮助,对方便有义务按照我的设想去活着。在帮对方度过最艰难的时候,便收回目光,转身离开,是该有的界限感和体面。

帮助别人发声呐喊,最后演变成了感动自我的、应援打call式的狂欢也是很值得自我警惕的。人有时候很难界定自己到底是为了消费祥林嫂的故事还是真的古道热肠。所有一定要有适当的界限感。不要自己制造出一个圣徒偶像来膜拜,最后失望时又把他打成魔鬼。

这是我对绝大多数网络求助事件的态度,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心存善意、理性、和界限感。

看到一个人的求助信息,倘若我们真的能出一份力,那就搭一把手。但也心里不要因此就觉得自己是人家的大恩人,对别人有了某种程度的要求,倘若发现对方并不是那么完美,那也尽量多存一份善意,少一些恶言。

这不是什么圣母心,这只是为人处世起码的一点点善意而已。

在对别人施以援手以后,就该迅速收回目光、转身离开,这是我们做人该有的体面和界限感。

倘若帮人一把,就觉得自己从此可以干涉别人的生活、对受害者品头论足,那还是最好不要伸出援手的好。

同样的,也应该警惕对于网络上那些受害人造神式的美化,心中塑造出一个完美的受害人形象来,并且深深膜拜,一旦发现丝毫的不完美,便立刻打翻在地、贬为恶魔。

网络和现实,俱是同理,你的一句话,可能就影响着别人的生命啊。

助人时不要吝惜,罪人时还请慎重。珍视他人的生命,慎用手中的暴力。


娜娜项目网每日更新创业和副业项目

网址:nanaxm.cn 点击前往娜娜项目网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 本站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