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甫草堂的景点介绍词6分钟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杜甫当年来到成都时,觉得成都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自己建立了杜甫草堂,由于当时贫穷,他还写了不少诗来向当地的社会名流索要一些花草树木,自己亲手栽培,他看上了浣花溪旁的一块宝地,便依溪建。
2. 杜甫草堂各景点讲解词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3. 杜甫草堂九个景点
杜甫草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现今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为了纪念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而修建的博物馆。是当年杜甫留寓成都时的居所,由后人重建得以保存并成为纪念杜甫场所。
4. 杜甫草堂景点介绍写段
杜甫草堂的英语作文应该介绍杜甫的历史性贡献,草堂的布局和结构,整体游玩的体验感,最后总结
5. 杜甫草堂旅游讲解
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6. 杜甫草堂主要景点介绍
虽然和杜甫草堂在一起,但却与杜甫没有多大关联。
浣花祠,位于杜甫草堂博物馆内,是纪念浣花夫人建立的祠堂。
浣花祠,与草堂相邻,但与杜甫无关,是纪念任姓女子保城义举而建。浣花祠是杜甫草堂内的一个景点,很小的一个院落,内供奉浣花夫人。成为一代巾帼英雄。 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任姑娘成人后,被当时镇蜀的西川节度使崔宁(即崔吁)纳为妾。大历三年(768年,距杜甫离开成都仅三年),崔宁奉召入朝,留下他的弟弟,崔宽守城。沪州刺史杨子琳乘机发动叛乱,率精兵数千攻入成都,占据了城池。崔宽力战不敌,杨子琳一时气焰嚣张。值此形势危急之际,“魁伟果干”的任氏,拿出家财十万,一夜之间召募了勇士千人,“设部队将校”,任氏毅然披挂上阵,“手自麾兵”,进攻杨子琳。中帼英雄的壮举极大地震匿了叛军,“子琳大俱”,加之“城内粮尽”,“乃拔城自溃”。由于任氏保卫成都,维护统一有功,受到朝廷嘉奖,被封为“冀国夫人”。关于任氏受封“冀国”之事,两《唐书》均不见记载,但近年发现的唐代诗人岑参的佚诗《冀国夫人歌词七首》,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由于任氏受封时,岑参正在蜀中,故其记载是可信的。 冀国夫人任氏保卫成都,名垂青史,受到人们的尊崇。遂为她立祠纪念。又因任氏从小生活在浣花溪畔,以后占杜甫旧居为别宅,又有“舍宅为寺”的善举,所以纪念她的祠宇就建在浣花溪边,与杜甫草堂和梵安寺(今草堂寺)相邻,其祠称“冀国夫人祠”。但因任氏的出生和事迹与浣花溪有关,故人们多称她为“浣花夫人”,称其祠为“浣花祠”,这样反更亲切,也更具传奇色彩。垍頭條萊
现在的浣花祠,为清代重建,祠内原有浣花夫人泥塑像,惜乎毁于文革中。1982年,由四川省雕塑家赵叔同先生重塑。塑像着重表现了这位女中豪杰英武果敢的气概,令人怀想
起她亲率勇士保卫成都。
7. 杜甫草堂著名景点介绍
杜甫草堂,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而建的景区,在四川省成都市,很多人慕名而去参观。杜甫因为安史之乱的影响,辗转到了成都,收入微薄,生活难以为继,幸亏得到了贵人相助,建造了简陋的草堂,但还是挣扎在温饱线上。杜甫在草堂生活期间,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诗。后人为了纪念他,重修了杜甫草堂,现在是成都的名胜景点。
8. 杜甫草堂简短介绍
杜甫草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
9. 杜甫草堂旅游解说词
夔州博物馆位于奉节县白帝城风景区,占地约11000平方米,建地面积是5500平方米。它是一座集陈列、保管、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一部彰显本土特色,张扬自身个性的“乡土志”。馆内采用通史的线索与手法,利用高科技手段,展示奉节的历史文化面貌,呈现奉节库区文物保护成果,是奉节人认识家乡、外地朋友认识奉节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博物馆周边建筑群是:迁复建的地面文物依斗门、开济门及夔州府城墙;大成殿(永安宫);原址保护的耀奎塔;复建的鲍公馆和鲍超石室。
馆名夔州博物馆五个大字是我国文物界著名专家,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的谢辰生先生在2017年6月96岁高龄时题写的。
博物馆门前的这两边竖立的是2003年在瞿塘峡江边出土的阴沉木。阴沉木又称“炭化木”,由于通体乌黑又称“乌木”,有“东方神木”之称,是远古时期的原始森林(以香樟、楠木、梓木、马桑、青冈、紫檀为多)因山崩、地震、洪灾等自然原因而遭毁灭深埋于古河床之下后逐渐形成的。远古时期,这些原始森林被深埋后,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物理、化学作用,其木质逐渐炭化。但由于埋藏地区不具备成煤条件,炭化过程中断而最终形成了“乌木”。阴沉木是三峡古生态的实物见证,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两件阴沉木是老馆长魏靖宇先生所捐赠的。在左边阴沉木上的题字是中国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2017年1月22日,冯其庸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所题,语句出自《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意思是说: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做一个春季,八千年当做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春秋即年的意思。后亦用以喻指父亲。右边的阴沉木上是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所题的一段现代诗。
博物馆序厅。正面是一幅缎铜浮雕,展现的是蓄水前的夔门,杜甫曾在诗中描述: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赤甲、白盐两山对峙,汹涌的江流在这里呈现出“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壮观景象,自古以来便有“夔门天下雄”的盛誉。夔门不仅是长江流域雄奇壮丽的地理景观,也是长江文明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符号。
【第一单元 山河浩荡,化育群生】
奉节古称夔州,“西控巴渝,东连荆楚”历为郡、州、府、路治所,有“三峡门户”之称。
这里因险要的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烽烟不断,巴楚战事交融、公孙述白帝城筑捍关、刘备永安宫托孤、诸葛亮八阵图拒吴、南宋夔州保卫战、冯玉祥出夔门抗倭……等等重大历史事件皆出于此�
�
奉节不仅是历史之城,战火之城,更是一座诗歌之城。
历代上千诗人,在此写下万首诗篇,中国现代诗人贺敬之就高度评价道:“中国是诗的国度,奉节是诗的故园”。
。
【长江万里】亿万年的一系列造山运动,成就了长江三峡的瑰丽多姿,夔门就是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神州大地上挥就的一道最惊艳的刻痕。山川形胜,是奉节最为得天独厚的造化禀赋,不仅使她成为历代攻伐必争之地,也成为了诗人抒怀题咏的对象。自古长江三峡便是文人诗词创作的灵感、画家笔下画作的素材、瞿塘峡更是奉节浓墨重彩的对象。这边便是张大千在1968年创作的《万里长江图》。它描绘的起点是四川都江堰铁索桥,长江在此顺流而下,过三峡,纳百川,最后汇入大海的怀抱。
L型折幕投影:也称超高清定制MP4视频,采用3D解说+航拍视频+图片剪辑等多媒体技术手段,介绍了三峡的形成以及奉节代表性的山川形胜,里面除了有长江三峡的地标,中国山水之门夔门外,还有九盘河、旱夔门、天坑·地缝、龙桥河、金凤山峰丛等自然雄奇景观。
三峡的第一段瞿塘峡位于奉节境内,关于三峡,历史上总有许多文人墨客描绘和赞咏。较早时期的作品以北魏郦道元的描绘最为生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在夔门雄踞的崇山峻岭之间与惊涛骇浪之畔,13万年前的奉节人,开始了他们顽强的生命之旅,从此生生不息。目前在重庆至宜昌一共有84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上面亮红点的遗址便位于奉节境内。而在发现的8处古人类化石点中,奉节便占了其中2处,被学术界命名为“奉节人”和“草堂人”。
奉节地区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要特征,也发育了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形——峰丛。13万年前奉节是温湿的中亚热带气候环境,非常适合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这边展示的便是13万年前的奉节人在一处峰丛的洞穴中生活的模拟场景,兴隆洞人以采集、狩猎为生。这时期的奉节人们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开始萌生了精神上的需求,于是,他们利用原始工具,在坚硬的象牙上刻画各种符号;利用天然的钟乳石制作可吹奏的石哨;还能够将石头雕刻出各种小动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迄今最早的人类艺术品。
通柜中展示的是兴隆洞出土石器及动物化石
兴隆洞遗址位于奉节县西南,长江南岸,属奉节县云雾土家族乡的兴隆村,海拔在1200米,遗址是展板中的黄万波教授在2001-2004年发掘的,他还是中国著名古人类“巫山人”“蓝田人”“和县人”的发现者,在古人类研究领域造诣卓著。兴隆洞内出土了许多原始人类的艺术品,也有大量原始工具和动物化石,这边展示的有大熊猫、象、豪猪、羚羊的牙齿,石制品有砍砸器、刮削器、凹缺器、石核、石片等类型,其中还发现了11颗智人的牙齿,现在还在中国科学院研究。
中心展柜中展出的兴隆洞内出土的是“剑齿象牙雕”:它的长度为35厘米,其材质为剑齿象左上门齿,刻划部位在牙齿远端,共有图案2组:第1组树枝状刻划,由树梢和树干组成,刻划断面V型;第2组刻划整体形象似“露鸟”冠羽,刻划断面不规则。在南非的布姆伯斯遗址中发现的多线条刻划艺术为7万7千年,而我们的象牙雕刻的刻划距今已有13万年,比南非的还早5万年,是目前所知人类�
�早的有意识刻划作品。它对原始艺术的起源和东亚地区现代人类的演化和行为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堪称国宝。
【第二单元 初启鸿蒙,天堑难逾】
娜娜项目网每日更新创业和副业项目
网址:nanaxm.cn 点击前往娜娜项目网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经过漫长的岁月,人类的脚步迈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也是逐渐迈向文明的艰辛历程。这时候的人类已经离开了丛林密布的山区和洞穴,来到长江之滨,过着农耕、渔猎的生活。在三峡地区考古中,陆续在奉节境内发现了横路、鱼腹浦、藕塘等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由于山高路险,当时人们航运能力低下,瞿塘峡、夔门、滟滪堆成为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系统分野的地标,这时东部的文化表现出与长江中游地区古代文化的明显联系,西部的文化则带有鲜明的四川盆地古文化特征。
10. 杜甫草堂游览图片及简介
世界文化名人、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故居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四川省会成都市的一张亮丽名片。杜甫草堂每年农历正月初七的吟诗、游览活动是富于传统文化内涵,具有成都特色的节日民俗群众文化活动。
要了解成都人“人日”游草堂习俗的形成及其渊源,要从杜甫与唐代另一伟大诗人高适的友谊谈起。杜甫早年漫游时,曾与李白、高适两位大诗人相遇。他们一道畅游梁宋,饮酒论诗,情同手足,结下了真挚的友谊。
杜甫流寓成都,高适也恰巧在蜀州(今四川崇州)刺史任上,便常资助杜甫。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高适在正月初七即“人日”那天题诗寄赠杜甫,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人日寄杜二拾遗》)。大历五年(即公元770年),漂泊于湖南的杜甫一日偶翻书帙,重新读到高适这首诗时,高适早已亡故。睹物伤情,感事怀人,杜甫遂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一诗,以寄托哀思,诗云:“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进泪幽吟事如昨……”这和着血泪唱出的心声,读来实在感人肺腑。从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便传为诗坛佳话。
清咸丰四年初(即公元1854年),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在果州(今四川南充)主考竣事后,在返回成都的途中拟对联一副:“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何绍基熟知高杜“人日”唱和的典故,故到达成都之后,特宿于郊外。待到正月初七这一天,才到草堂题就此联。此联一出,文人墨客竞相效仿,于每年“人日”云集草堂、挥毫吟唱、凭吊诗人。从此以后,就成了成都的风俗。
娜娜项目网每日更新创业和副业项目
网址:nanaxm.cn 点击前往娜娜项目网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